江蘇|董紹華 “綠柳蔥籠裸柄鮮,紅楓霜染露莖嫣。霧淋滴翠呵丹桂,雨潑幽溪吻玉蓮,吳楚水花滋秀女,江淮魚米育才賢。團圓置酒酬明月,玄兔清輝沐晚筵。” 一晃又到天朗氣爽的中秋了。夜晚散步在千年古鎮的河濱公園,清風拂面,皓月當空,那河岸上彌漫著的菜肴酒香,令人味蕾頓開。再過幾天,就是中秋節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味道悠久醇和、酥香綿甜,讓人無窮回味。 中秋節,又稱仲秋節、祭月節、月光誕、月夕、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每到中秋節,那一絲絲、一串串、一股股令人饞涎欲滴的味道就會在神州大地煥煥然然、在華夏上空升騰盤旋…… 中秋節流淌的是 歷史悠久的味道 中秋祭祀最早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 《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后來貴族官吏、文人學士相繼仿效,繼而普及流行民間。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按照我國古代歷法,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夏歷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稱“中秋”。《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中秋節起源于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隋末唐軍裴寂受圓月啟思,發明月餅,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的軍糧問題。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中秋節遂成為民間約定俗成的節日。 中秋節散發的是 秋收季節豐盛果實的味道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秋”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之情,就以“八月半”這天作為節日。 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為“孟、仲、季”三部分,秋季的第二月名為“仲秋”。到了唐朝,中秋節成了官方固定的節日。 中秋節暢揚的是 美麗傳說的味道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那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美麗出眾,遂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 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又傳,月亮上的廣寒宮,有一棵桂樹生長繁茂,高五百多丈,有一人常在樹下砍伐,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沒能被砍光。 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勞而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這些傳說,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華夏子民,做人就該做勤勞善良的人。善有善報,天道酬勤。而今我國德才兼備的宇航員們終于將“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等神話變成了現實,讓嫦娥號飛船成功登月。 中秋節傳承的是 人們向往美好生活的味道 中秋月圓,是花好月圓,美滿團圓的象征。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詠月已頗為盛行。在北宋,每到八月十五夜,京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幼,都要穿上整潔的衣服,焚香拜月,祈求月神的保佑。 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習俗。 明清時賞月,“其祭果餅必圓”,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 陸啟泓《北京歲華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陳瓜果于庭,餅面繪月宮蟾兔;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 《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 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祭月、賞月、燃燈、追月、觀潮、賞桂花等習俗。祭月,即拜祭月神,人們有在中秋節晚上祭拜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習俗。 拜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瓜果、紅棗、蓮藕、葡萄、菱角等祭品。在月下,將“月神”牌位放在月亮升起的那個方向,點紅燭、焚斗香,全家人依次祭拜,祈求福佑。 民間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猜謎,中秋圓月之夜,在街市、廟會等場所掛著許多許多的燈籠,人們聚集一起,競猜燈籠上寫的謎語,成為節日里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為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這一天人們或是去扎燈籠、舞火龍、燒燈塔、玩兔爺,或是燒斗香、拜祖先、祭月神,祈求來年豐收、健康安寧、團團圓圓。 中秋節蘊含的是 風雅人士詩興蕩懷的味道 唐代的長安一帶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并將中秋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貴妃變月神、明皇游月宮等神話故事結合起來,使之充滿浪漫色彩,致使玩月、誦月、詠月之風傳承至今。 北宋時期,文學作品中出現了“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如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 ;而且"弦重鼎沸,近內延居民,深夜逢聞笙芋之聲,宛如云外。間里兒童,連宵婚戲;夜市駢闐,至于通曉”。 唐朝李樸的中秋詩,千年被傳誦:“皓魄當空寶鏡升,云間仙籟寂無聲。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 唐朝的詩仙李白、詩圣杜甫,詠月抒懷,均留下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至于宋朝蘇東坡的《水調歌頭》詞,“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留下了問月詠月的千古絕唱。 《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等音樂作品,更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所描繪的詩畫景色,悠揚著的醇香韻味,令世人賞心悅耳,沉湎陶醉。 中秋節咀嚼的是 民以食為天的味道 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當時,中原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 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命令屬下把寫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出戰,如星火燎原。很快戰將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 捷報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后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節蒸烤的是 民間特色風味的味道 如桂花糕、桂花酒、桂花鴨、鹽水鵝、香酥雞、藕粉圓、月餅、藕餅、南瓜餅、油煎餅等,雖然各地民俗有所不同,傳統食品也各有特點,但無論是古代、現代,無論是北方、南方,中秋節總是要吃月餅的。 那時月餅屬高檔食品,平民百姓很少食用,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月餅已不再是奢侈品了,不只是用于敬月神,送節禮了。 由于月餅是高糖油制品,人們雖然愛吃,也有條件多吃,但為了健康、預防“三高”而少吃了,有的人甚至不吃了。 30年前,中秋節期間,我們就很少吃高糖油的月餅,總是愛吃我奶奶做的低糖油煎餅(俗稱冷烀餅),這種油煎餅也是民間傳統的家庭自制月餅。 那時,在中秋節的前一天,我奶奶總會將面粉、涼水和入面盆,再按比例投進酵母,反復快速地攪拌,使之成糊狀,再將其放入暖焐子,待其發酵成面羔子時投進少許食堿水,晾片刻。 然后在面羔子里加入適量的諸如五仁、芝麻、桔皮、桂花蜜等食材、輔料,充分攪拌后,分次地用勺子舀出面羔子,倒進預先已將香油燒熱的鍋里,蓋上鍋蓋,用文火煎烤,待鍋蓋發燙時掀蓋,將已半熟的餅糕鏟起、翻轉,再放入鍋中,煎烤另半面。 待鍋里有酥香夾著微焦味飄出時,那香噴噴、甜滋滋、黃澄澄的油煎餅就做成了。自制的油煎餅,直徑通常為25公分,邊匾中厚,猶如十六圓月。外皮油晶晶,香滑又酥脆,餅心甜綿綿,松柔有咬嚼,口感絕妙,味溢言表。 隨著時代變遷,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制作月餅的工藝在發展創新,色香味、制作程式(如火烤轉電烤)也有翻新,主要有廣式月餅、蘇式月餅、京式月餅、潮式月餅、徽式月餅,水晶月餅、冰皮月餅、酥皮月餅等,“萬變不離其宗”,人們還是覺得祖傳配方、祖傳工藝制作的月餅形美味香,尤愛酥皮月餅。 酥皮月餅是我國江淮一帶的傳統月餅,據說始于唐朝,盛于宋朝,綿甜潤肺,香酥可口。酥皮月餅的面皮是由兩種面團做成的,中筋面粉做油皮,低筋面粉做油酥,互相夾層,煎烤出層層香酥。 我的家鄉鹽城大豐區劉莊、白駒、草堰等古鎮就有品食酥皮月餅的習俗。 過去,家鄉的月餅都是用豬油(豬的板油熬制成的)作酥皮油料的,現在家鄉的月餅有的仍用豬油,有的則根據現代食品保健理念(少食葷油,據說素油富含不飽和脂肪酸,有預防三高、冠心病的作用),而改用棉清油。 月餅品種有豆沙的,有棗泥的,有五仁的,也有果餞的。我從小愛吃家鄉的五仁月餅。那時到了中秋節,大人會在前節買回10幾個月餅,中秋節和追月日(八月十六日),這兩日的早晨,吃早飯前,大人會拿出兩個月餅,將每個月餅切成4小塊,大人、小孩每人分得一小塊。 真是“食少多滋味”,香甜極了,含在嘴里,細細品嘗,舍不得噎進喉嚨。那時嘴里嘗著月餅,眼睛卻盯著放置月餅的盤子。大人會解釋說那些是準備送親友的。 我們家鄉的人,大多數愛吃五仁月餅,因此,食品店生產銷售的多數是五仁月餅。五仁就是用松子仁、杏仁、花生仁、瓜子仁(南瓜仁或葵花子仁)、核桃仁,做餡心主料,用桂花蜜、桔皮粒、白砂糖、葡萄干、麻油等做輔料。 40年前,家鄉白駒的陳家巷有一個茶食加工坊。記得那時五間作坊里好象有4張案臺、4張成品晾置臺、4只酵缸、4座烤爐,室外柴木堆積,室內煙熏火燎。 師傅們手拌、腳踩面窖 ,制作出脆餅、馓子、麻餅、金剛臍、京果、麻切、八珍糕、月餅等茶食。那個香甜、柔酥的味兒,撲鼻而來,直醉心田。 如今這里以水滸文化景觀的構思,建成了“快活林”茶食作坊。宋清宅院,青磚黛瓦、小橋流水、花木蔥蘢、廊檐幽雅,石鼓對立。以地方特色風味的茶食工藝,吸引著南來北往的游客、慕名而來的茶客。 閑庭信步,中秋節的味道正撲面而來,在火紅的烤爐里煥煥然然,在古老的巷子口升騰盤旋…… 今年的中秋節又快到了,我也學文人雅士風雅一回,填詞一首《虞美人/拜月》以抒我即刻欣欣然的胸臆詩情: 斜陽歸去寒宮靜,娥姐余秦磬。黃花丹桂敬彌觴,華夏軍民,仰望玉輪行。 紫檀祭祀焚香敬,游子心思省。藕菱酥餅飪鵝萍,圓滿晚筵,舉盞當乘興。 +10我喜歡
三年困難時期,帶給了奶奶無限的傷痛,她五歲的兒子和四歲的女兒相繼在饑餓中離她而去,她一抔土又一抔土埋葬了兒女,埋在村頭的那個地埂下,奶奶在那里種了一棵杏樹,以便兒女們冬遮風霜夏避蔭涼。五月正午的烈日讓她哭得血一般深紅,酷熱的風吹的她心如死灰,“生活”二字顯得那么毫無生機。從那以后奶奶便很少哭了,她說世間再沒有什么事能讓她流淚。 打我記事起,每年寒衣節(陰歷十月初一)的傍晚,奶奶總會帶上我去村口的那顆杏樹下燒一些冥幣紙衣,也許這個時候我才能看到奶奶眼中滿含淚水,反復念叨著:“我的娃,在那邊買些衣食,不要叫冷了、餓了……”。 奶奶的心愿是她去世后要獨自安葬在老家對面的陽屲山上,面對著村頭的那顆大杏樹。她也說她要天天曬著太陽,看著兒女子孫們的日子越來越好,這卻成了我一生的遺憾,奶奶去世了,但風水先生說奶奶的生辰八字與陽屲山不合,這是老家的風俗,一定要遵循的。所以只能另葬它處,就只能完成她向陽的心愿了。 生活中的苦難積淀成了她雙手上厚厚的老繭,滿頭的銀發和臉上密密的皺紋見證了她太多的辛勞。奶奶的一生其實就是春來播種秋來豐收,簡簡單單,年復一年,與世無爭。家里的糧食堆了幾大倉,每年倉底發霉的糧食夠喂幾頭大豬。但她從來都不舍得把存糧賣掉,她忘不了昔日的苦難,偶爾我會埋怨存糧太多,她便會說“社會好了,日子好過了,你確實不知道什么叫餓,餓……”。奶奶也常說:“家里有糧心不慌”。 二叔在市里工作,前些年二叔接爺爺奶奶進城安度晚年,但爺爺奶奶只住了不到一個月便匆匆忙忙趕回農村老家了,理由自然是住不慣樓房。給我卻說:“一顆糧食都沒有,一顆都沒有,地上窮的連土都沒有,太窮了,到吃飯的點了才下樓去找吃的,回來就提這么一撮面條,一頓就吃完”。奶奶比劃著面的份量,眼中滿是焦慮與不安。 “樓房哪里有土呢?再說城里人的生活都那樣,現在社會好了,老百姓不愁吃穿,啥都有呢!況且二叔一家都是工作的人呢”。我說。 “工作的人不吃飯?沒有存糧,再遇個六零年,連土都沒有吃的,哎……!” 于是,二叔的窮便成了奶奶心里的痛。清油白面豬肉都時刻準備著,只等二叔回家的時候帶走。二叔自然是不帶的,但奶奶還是執意要讓他帶走的,奶奶會念叨半天的,二叔實在不聽她會氣得發抖的,誰又能辜負這份偉大的母愛呢?于是二叔便拿一點放在小汽車的后備箱里,說是不能再多拿了,拿多了汽車拉不動,奶奶才肯罷休。 但總會念叨一句:“不知道能不能夠吃到下個月回家的時候”。 轉而又怨恨二叔的汽車:“毛爺時代的汽車能拉好多呢,現在的東西就是中看不中用”。 她蹣跚著一雙小腳,用顫抖的雙手送走了二叔,一雙小腳踏平了村口泥濘的小路,奶奶總會算著二叔回家的日期,于是村口的大柳樹下也就常常看見奶奶的身影,孤零零的,白發迎風,佝僂著腰,雙手扶著拐杖,成了一道兒女們心中永遠也抹不去的殤。 奶奶時常叮囑我:“年景不好的時候,一定要給你二叔帶點吃的,接濟接濟”。我只能堅定的答應,奶奶的這個愿望我想我不能完成了。 奶奶自小便失聰了,也許是這個原因,奶奶更能靜心的做她喜歡的事情,比如說粘紙火。 老家有個風俗,有人去世了是要粘紙火的。所謂紙火,就是用紙粘一些衣帽、家具、住房、馬匹、童男童女等的紙偶模型,在墳前燒了,借以慰藉生者對逝者的哀悼之心。奶奶粘的紙火工整大方,尤其童男童女更是活靈活現、面目清秀,而且頭能夠靈活的轉動,這也成了奶奶的專利,其他人是做不到這么好的。有人請奶奶去粘紙火,奶奶是一定要去的,而且分文不取。 奶奶也常說:“人活到世上,受盡了千般苦萬般難,到另一個世界了,但愿無苦無災,安享快樂。我送他們日常用度,免得使他們再受窮苦磨難,這便是大善,不能取利,做事但求心安,也是給自己積福報呢!”。 奶奶有個愿望,是在她去后十年的祭日上,讓我做一幢別墅紙火送她,她說她手把手教我做紙火,她要看看我的手藝,也讓她高興高興;送她一對母雞,她說她常常做飯,難免會浪費了好多糧食,閻王會怪罪的,她要養很多很多的雞,讓它們吃掉她浪費的糧食,以便消減罪孽;再送她一輛高頭大馬車,在她行走不便的時候還可以走走親戚,要系上青銅鈴鐺,掛上大紅燈籠,這樣她便不會害怕走夜路。 她說十年后我應該有好日子過了,她自己也該有好日子過了。 我開玩笑地給她說:“我還會給你送個大電視,再配個助聽器,你可以躺在沙發上看電視,再送你一對童男童女給你捶捶背、揉揉腳”。 “童男童女是不是像你一樣不聽奶奶的話”。 “應該比我聽話,不聽話了我再送你一個雞毛撣子”。我說, 奶奶笑得合不攏嘴了,露出她僅存的一顆大門牙。滿臉的皺紋也似一幅山水畫卷。 往事歷歷在目。 奶奶走了,愿她在那邊安好! 我也常常漂泊在外,有時候在夢中夢見奶奶,還是那滿頭的銀發,半駝了背,一領前朝的藏青大襟衣服,一雙顫顫巍巍的小腳,雙手拄個拐杖,卻總是看不清楚她的面容和表情,不知道她高興還是不高興。 呼慶昌,男,甘肅通渭人,現為文縣一中物理教師。 +10我喜歡
人生當立志。無志則人難做,事難成。 人生中的大多數人,都被生活的重負壓在身上,如同一塊巨石壓身,喘不過氣來。的確,我們的生活太沉重了,身心常有疲憊之感。但是又不能不為自己的前途靜下心來,去尋找出路。也許會發出這樣的感嘆:“唉,我的出路何在呀?我都熬到這樣的年齡了,怎么還是沒有希望。”嘆息是沒有用的,惟有挺著腰桿尋找出路才可能有最大的希望,才是硬道理。 不管你是誰,都免不了在探索自己的人生出路中尋找到準確的人生目標。這是對自己也是對生命的負責! 人生之所以迷茫,歸根結底主要是沒有遠大的志向和為之奮斗的明確目標。沒有人生的目標,只會停留在原地。沒有遠大的志向,只會變得慵懶,只能聽天由命,嘆息茫然。想不讓機會就這樣溜走,不叫青春就這樣逝去,只有靠志向和理想沖出迷茫的漩渦,嶄新的人生之頁將會為你從這里掀開。 人生立志,先從“志”說起。古人對“志”的解釋,是認為“心之所指曰志”,也就是指人的思想發展趨向。當代漢語對“志向”一詞是這樣解釋的:“未來的理想以及實現這一理想的決心。”理解了“志”的含義后,我們對“立志”的含義就很好理解了。所謂立志,就是立下未來的人生理想。 在人的一生中,除了年幼無知的童年時期外,其他每個不同的成長發展階段都與立志有很大的關系。簡而言之,青少年求學階段,尤其是大學時期,是人生志向的確立時期;中年工作階段,是人生志向的實現時期;老年休息階段,是對人生志向的回顧與檢查時期。由此看來,立志不是人生各個時期中不可或缺的事,這是值得青年們深思的。(美文精選網:www.meiwenjx.com) 一個沒有目標的人就像一艘沒有舵的船,永遠漂流不定,只會到達失望、失敗和喪氣的海灘。成功者總是那些有目標的人,鮮花和榮譽從來不會降臨到那些無頭蒼蠅一樣在人生之旅中四處碰壁的人頭上。 聰明的人,有理想、有追求、有上進心的人,一定都有明確的奮斗目標,他懂得自己活著是為了什么。因而他的所有的努力,從整體上說都能圍繞著一個比較長遠的目標進行,他知道自己怎樣做是正確的、有用的。有了明確的奮斗目標,也就產生了前進的動力。因而目標不僅是奮斗的方向,更是一種對自己的鞭策。有了目標,就有了熱情,有了積極性,有了使命感和成就感。有明確目標的人,會感到自己心里很踏實,生活得很充實,注意力也會神奇地集中起來,不再被許多繁雜的事所干擾,干什么事都顯得成竹在胸。 瓊.菲特說:“信心和理想乃是我們追求幸福和進步的最強大推動力。” 慢慢人生路,讓我們立下自己的志向,蓋起自己成功人生的輝煌大廈吧!有志者,事竟成! +10我喜歡
一身的黑皮毛,加上一雙黑亮且憂郁的圓眼,帶著白邊的尾巴自然下垂,這是每個路過那條巷子時所能看到的一只狗的模樣。它,那只游蕩在街頭巷尾的狗,除了我,沒人認識它,強調一點,我是真的“認識”那只狗。 說來也是一種緣分,那天下了夜班后我就往家趕,天特別冷,街上幾乎沒有人影,我裹緊了風衣快步走著。路燈下昏昏暗暗的,總覺得有什么人在跟蹤我,每次小心地回頭,卻什么也看不清,可明明心里有不對勁的地方。索性我就提前拐進了一條巷子里,這是一條我從未走過的陌生地域,只好借著月光摸黑前進,巷子里十分安靜,這也使我聽清了那個除我之外的陌生的腳步聲,我不得不故意放慢腳步,害怕一不小心進了死胡同就太尷尬了。人也是怕什么想什么,想什么就來什么。我成功地把自己帶進了絕境,我停住腳步,身后的腳步聲也在一瞬間消失了,不遠處的那一團漆黑就是“絕境”,但是我仍抱著最后一絲希望走著,朝著我看不清的黑暗中的那堵墻走去,我打開了手機的手電筒,一雙閃著亮光的圓眼嚇得我差點叫出了聲,一只黑狗正趴在墻邊的一條破棉襖上,我故作鎮靜地蹲下身,突然它齜牙咧嘴地叫了一聲,跟著我也喊了出來,不過我叫的是我媽。那只狗一點情面也不留,上來就追著狂吠,直到我一路狂奔出了巷子,氣喘吁吁地回過頭發現巷子里的窗戶一瞬之間都亮了,竟還有人探出頭觀望,我站在巷口的路燈下解開了風衣喘著氣,那只狗又突然一聲不吭地走在被窗戶的光照亮了的巷子間直到看不清……而那個跟蹤我的人,早已不見了蹤影。 周末,我沒敢忘記我的“恩人”——那條狗,我買了半斤的鹵雞翅準備去“拜訪”它,剛拐進那條巷子,就聽到嚼骨頭的聲音,它正毫不紳士地捧著一根牛骨又啃又舔,那是一整根的牛骨,也才被它吃掉了三分之一,我原以為它時不時會擔著餓肚子的風險,現在一看,對它的憐憫之心蕩然全無,對我的到來它也只不過是瞟了幾眼。但我又怎能和一只狗一般見識,走近了幾步打算把“心意”給它,它卻噌地一下站起來向墻邊靠,馬上我就明白這狗不能親近,站在遠處我把雞翅丟給了它,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它二話不說就吃上了我的鹵雞翅,看來那塊大骨頭并不好啃。我轉身走了,不指望它能說句謝謝,就算搖搖尾巴也不曾見過。 過了沒幾天,一條重磅新聞就炸開了,主角竟然是那條狗,原來是那條狗在牛骨里發現了大量的鉆石,還恰巧被路過的巡警看見了,于是警察順藤摸瓜找到了一處宅子,宅子里只住著雇來的保姆,保姆毫不知情,竟把冰箱里的牛骨扔了喂狗,至此一位貪官落馬……但我一直有個疑問,巡警是從來不會進那條巷子的,更別說輕而易舉地發現藏在牛骨里的鉆石了…… 哎——不管怎么說,此事一經曝光,“反貪狗”的名聲大震,那只狗也成了記者們爭相“采訪”的對象,每天總有三五成群的記者捧著照相機往巷子里鉆,本來就不怎么寬敞的巷子立刻就變得狹窄了,后來就有了看客觀光,竟也絡繹不絕。不過我卻發現無論是報紙或是網絡上流傳的照片幾乎都是清一色的——慵懶地臥著眼神卻無精打采。有天下班,我忍不住去看看,和往常一樣買了半斤鹵雞翅,老遠就看到一個蹲在地上的男人,手里捧著相機,連我走到近旁竟然也沒發覺。 “嘿!老兄,這么晚了還不回去!你可真夠敬業的。”(美文精選網:www.meiwenjx.com) “哎——你不知道,為了拍一張它吃東西的照片,我已經蹲守了兩天了。你說它怎么就不吃呢!”那個記者似乎一肚子苦水。 我定睛一看,狗的周圍放著牛排、豬排、雞腿,一想到我的鹵雞翅就有一種寒酸之感,但那些肉卻也都完整無缺地放著。 “干嘛非要拍它吃東西?” “這幾天各大報紙都用的幾乎是同一張照片,只是拍攝的角度不同,老板說這次一定要個與眾不同的,老板一聲令下可就苦了我了!你說這狗怎么就臥著不動呢!我就想不明白了!?” “這狗……以前……倒是吃過我的東西……”(美文精選網:www.meiwenjx.com) “啊!?兄弟,我今晚能不能回去吃飯就靠你了!” 我正好就坡下驢,把我的鹵雞翅扔了過去…… 直到那哥們握著我的手激動不已的時候,我還不明白,這狗難道對鹵雞翅情有獨鐘!?不久,報紙上就登出了被他抓拍到的照片。不知為何,至那以后就天天有人在樓下端著相機等我,為了躲人,一連幾天我都只好偷偷上班下班,被人盯著的滋味真心不好受。 一周后,關于那條狗的報道漸漸稀少,我想這件事應該就這么過去了吧!誰承想,一篇“‘反貪狗’神秘失蹤”的報道又一次占據了頭條。我立刻去了巷子,里面早剩下了一片空蕩,原先的熱鬧早已不復存在。之后也有報道說,也許是有人打擊報復,也許是狗厭煩了被人打攪的生活逃走了……我想,逃走的可能性比較大吧!畢竟它想要的只是單純的狗的生活。 不久,全城的市容整治浩浩蕩蕩展開了,整天可見到身著黑衣的打狗隊乘車穿梭于大街小巷,個個拿著一人多高的銀晃晃的鋼管,那陣勢著實讓我出了一把冷汗,那只狗若是跑了,只希望跑得越遠越好吧。 狗不在的日子里,我依然上班下班,只不過有了路過那條巷口時停下腳步往里看上幾眼的習慣。 作者:存知 +10我喜歡
黃安寶的評價心得顏宇軒的特別推薦劉怡欣的特別推薦林佳男的優質推薦評比
黃妤桓的推薦評比好物 王隆堅的評價心得 舒服一些47443何建彰的推薦清單 劉萬育的開箱推薦文天地49572 四月和五月 (2)90343潘與香的特別推薦 謝慧娟的評價心得 馬戲 (2) (3)